导航:首页 > 工程专业 >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评审专家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评审专家

发布时间:2021-08-17 07:13:05

㈠ 欧进萍教授有哪些研究领域

欧进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进萍,1959年生,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6-1978:湘潭大学零陵分校水电系大学毕业;

1979-1983: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陈敬生教授);

1985-1987: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导师:王光远院士);

1987-1990:哈尔滨建筑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出站提升教授并留校任教;

1993: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1993-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199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8-2000: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99-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

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2003.11:工程院院士。

学术任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工程学科组副组长;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曾任副组长);

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国内其它多个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国际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报》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和副主任编委。

研究方向:
1.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领域:针对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海洋平台结构及其地震、台风、波浪、冰力和爆炸冲击等具有空间分布、随机特性和动力效应的灾害作用,开展多学科交*和高新技术融合的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研究。

2.工程力学领域:结构动力作用、振动与控制;结构损伤、可靠性与监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主要论著及科研成果:

[1] 欧进萍,王光远,《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被动耗能减振》,科学出版社,2003
[3]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与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2003
[4] 欧进萍,段忠东,肖仪清,《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5] 王光远,欧进萍,《模糊随机振动理论》,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
[6] 欧进萍,吴波,邱法维,李洪泉,牛荻涛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8
[7] 欧进萍,张兴才,员彩芬,肖仪清《海洋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安全评定与实时监测系统》,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
[8] 欧进萍,牛世广,段忠东,肖仪清等,《固定式海洋平台结构的体系可靠度分析与安全评定系统》,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
[9] 李敏霞,欧进萍,王刚等,《变刚度结构控制系统》,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1
[10] Wu Bin,欧进萍,《The Pseudo-viscous Frictional Energy Dissipator:A New Device for Mitigating Seismic Effect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

通讯地址:哈尔滨海河路202号 (邮政编码:150090)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电 话: 0451-6282094, 6282209
传 真: 451-6282094
E-mail : [email protected]
欧进萍教授1959年4月生于湖南省宁远县。1978年于湘潭大学毕业;1983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学部院士。44岁的欧进萍是此次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人之一。
okok.org
欧进萍教授在结构动力可靠性与地震损伤方面,建立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发展了结构抗风和抗震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分析和设计方法。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研制出4种结构耗能减振装置和3种智能控制系统,建立了结构耗能减振与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在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研制出5种结构局部性态长期监测智能传感器,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的试验与示范系统。okok.org
okok.org
近年来,欧进萍教授主持或执笔国家“十五”有关专项科研规划和863主题论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2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两次分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培养毕业的博士21人、硕士32人,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1人。
欧进萍院士的学术和教育成就
1.学术创新成果
欧进萍院士的学术创新成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①结构地震损伤与动力可靠性;②结构振动控制;③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④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
1.1 结构地震损伤与动力可靠性
从1980起欧进萍院士开始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灾减灾工程的基础理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方面,他提出了结构的主余地震动随机模型、地震损伤定量分析与性能设计方法,率先使结构地震损伤性能设计进入工程应用。在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方面,他建立了整体极限状态下的结构抗风、抗震等效静力可靠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性难题。在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的基本理论方面,他建立了与确定性振动和随机振动平行的模糊振动和模糊随机振动理论。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者:王光远、欧进萍);1998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出版著作"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欧进萍、王光远),该书成为我国土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
1.2 结构振动控制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面向学科前沿和工程需要,他系统地发展了结构耗能减振技术,取得了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多项成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结构被动耗能减振技术与设计方法方面,他研制开发出四种新型耗能减振阻尼器,建立了耗能减振结构抗风和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地震损伤性态设计方法。在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方面,他研制开发磁流变和压电-摩擦智能阻尼控制系统以及主动质量磁驱动控制系统,创建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统一理论和方法。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是国内全面掌握磁流变液制备、测试装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设计制造,并实现产品定型化的单位。上述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被新修订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采纳,并正在主持编写《建筑结构消能减振设计与加固规程》;2003年出版著作"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与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欧进萍),该书得到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主席、秘书长和著名教授好评,并应邀翻译成英文。
欧进萍院士在结构振动控制的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智能控制三个领域中的后两个领域被公认为在我国发挥着带头和牵动作用,鉴于他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被选为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和《Journal of tructural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国际结构控制和智能健康监测学报》)中国大陆唯一编委。
1.3 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
自9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2003年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五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智能结构技术亚太协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员之一,中国大陆唯一成员);应邀参加"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组"(IWGSHM,中国大陆唯一成员),牵头申办、并获准在中国主办"第二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会议" (SHMII-2,2005)。
在结构监测的智能传感元件方面,他研制开发出光纤光栅系列封装传感器、压电薄膜裂纹监测传感器、机敏混凝土和碳纤维筋应变传感器,上述部分传感器已经定型化,并正在产业化。
在结构健康监测智能系统方面,他建立了智能传感监测集成系统、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和结构实时安全评定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欧进萍院士在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领域被公认为在国际和国内发挥着带头和牵动作用,在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中担任重要职务。
1.4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
9 0年代以来,紧密结合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的迫切需要,他系统地发展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在海洋环境随机荷载及其组合方面,他提出海洋环境疲劳荷载(风速、波高和冰厚等)谱的统一模型,海冰动力作用随机过程模型和我国局部海域风和海浪联合概率分布;在海洋平台结构的安全评定方面,他提出了平台结构损伤的量化处理与演化分析方法,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可靠度评定理论与方法以及平台结构实时安全监测技术;在海洋平台结构的冰致振动机理与控制方面,他建立了在平台结构海冰自激振动判据,平台结构自激振动和强迫振动的耦合效应及其动冰力作用的统一模型,平台结构阻尼隔震体系和主动质量磁驱动控制系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资助重大项目的24个专题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评为第一;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专著《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欧进萍、段忠东、肖仪青)是我国唯一一部关于海洋平台结构安全研究的专著。
2.工程应用成果
欧进萍院士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还十分重视工程实践,上述四个领域的学术创新成果均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目前,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工程应用项目19项,其中工程总造价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0项。
在结构地震损伤与动力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北京饭店和沈阳市政府大楼等7座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和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斜拉索振动智能控制中,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斜拉索振动智能控制是国产磁流变液阻尼器在我国实际工程中的首次应用,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半主动控制系统与方法的工程应用实例,对推动结构振动控制在我国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和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深圳地王大厦(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南京三桥和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以及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等7座桥梁工程,渤海8号和渤海JZ20-2MUQ等3座海洋平台结构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采用欧进萍院士的安全评定方法的研究成果,渤海8号平台延长服役三年,新增石油产量9万余吨,新增产值和利税1.68亿元。上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与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重大工程结构防灾安全水平,对我国跻身该领域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3.组织和参与国家科技规划和论证
欧进萍院士积极组织和参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和论证,对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其组织和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和论证主要有:
在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执笔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优先资助领域-"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的论证报告
l 在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执笔完成了"中国和美国新世纪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
l 主持论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大研究方向--"重大工程的灾变行为与健康监测";
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并获批准
l 牵头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大研究项目--"重大工程灾变行为与智能监测";
l 作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协助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和重大专项战略目标论证报告和研究立项与指南"(总计划经费3.6亿元)';
作为专家,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智能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基地建设的立项指南
4.组织与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欧进萍院士因其很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结构控制和结构智能监测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声誉,起着牵头和推动作用,也使我国该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l 2003年,他与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五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智能结构技术亚太协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员之一,中国大陆唯一成员);
l 2003年,他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应邀参加美国科学基金会和欧洲科学基金会组织的ESF-NSF WORKSHOP on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for Feasibility of Smart Structures,并任观察员;
l 2003年,他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应邀参加"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IWGSHM);
l 2003年,他牵头申办、并获准在中国主办"第二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会议" (SHMII-2, 2005);
l 2003年,他牵头申办、并获准在中国主办"国际结构振动学术会议";
l 2003年,在"第一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会议(日本东京)"上,他代表中国大陆作"中国大陆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与应用发展"学术报告,并代表中国大陆学者在开幕式上发言;
l 2003年,他牵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并获批准;
l 2002年,他参与组织"第一届中日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2002,上海)和"第二届中日美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2004,大连);
l 2001年,他执笔完成了'中国和美国新世纪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
l 2003年在国内高校首次推出聘请国际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兼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一批签约35名国际知名教授,并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
他培养毕业了博士23人、硕士32人,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3人。其中,培养毕业的博士已有三人提升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哈工大报讯 ( 记者 丹梅) 44岁的欧进萍,是2003年当选的58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一些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消息,人们钦佩他的同时,更想了解这位年轻的科学家。
1959年,欧进萍出生于湖南。1987年获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任教。他虽年轻,但却在结构动力可靠性与地震损伤、结构振动控制、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和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4个重要领域系统地开展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
年轻的欧进萍是个迷,这要从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说起:
——他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成为我国这一学科的带头人。
——他系统地发展了结构耗能减振技术,取得了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多项成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是国内全面掌握磁流变液制备、测试装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设计制造,并实现产品定型化的单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他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5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智能结构技术亚太协作研究中心”,他应邀参加“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组,在国际和国内这个领域被公认为发挥着带头和牵动作用。
——他系统地发展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维修决策理论和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奖励。他出版的专著《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和应用》是我国唯一一部关于海洋平台结构安全研究的专著。

㈡ 孔亮的学术任职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

㈢ 凌建明的介绍

凌建明教授,男,1966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1993年1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机场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公路学会道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机场工程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设计理论与工程技术、机场工程建设与管理 主要经历:起止年月 工 作 单 位 职务或职称1993.01~1994.1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博士后1994.12~1999.07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副教授2000.07~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教授2001.03~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博士生导师1999.04~2002.12 同济大学道路工程教研室 主任2002.01~2002.03 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交通政策综合研究所 访问教授2003.03~2004.3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副主任(主持工作)2004.03~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主任 机场工程研究

㈣ 有关上海杨浦大桥的资料

杨浦大桥是上海的一座跨越黄浦江的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杨浦大桥于1991年4月29日动工,1993年9月15日建成,历时仅2年5个月,并于同年10月23日通车。总长为7654米,主桥长1172米、宽30.35米,共设6车道。602米长的主桥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杨浦大桥挺拔高耸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剑直刺穹苍,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正弹奏着巨龙腾飞的奏鸣曲。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大桥题写了桥名,他以88岁高龄登上杨浦大桥时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杨浦大桥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高达208米的塔柱似利剑刺破青天,无数根排列整齐的斜拉钢索仿佛一架硕大无比的竖琴迎风弹奏。全桥设计精巧、造型优美、气势恢宏,是上海旅游的著名景观。杨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宁国路地区。桥址离苏州河5.3km,离吴淞口20.5km,与南浦大桥相距11km。该桥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桥全长8354m(包括主桥、引桥、匝道、引道)。主桥全长1178m,跨经组合为:过渡孔45m+边孔+主孔602m+边孔+过渡孔45m。主孔采用跨过江方案,跨径602m,两侧边孔243m,中间设置辅助墩。主桥桥面总宽30.35m。
主桥为双塔空间双索面钢-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结构,塔墩固结,上部结构为纵向悬浮体系,横向设置限位和抗震装置。
钢筋混凝土柱塔高为200m,塔形呈钻石状。主塔基础采用钢管桩。辅助墩、锚墩、边墩均为柱式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钢主梁采用箱形断面,主梁中距25m钢横梁间距4.5m,工字形断面,车道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过渡孔为简支预应力混凝土T梁。
每座索塔两侧各有32对拉索,全桥共256根。最大索长330m,拉索最大断面由313根直径Φ7高强钢丝组成。浦东引桥长3764m,浦西引桥长3430m,引桥全长7176m。上部结构为简支桥面连续体系,下部结构为柱式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该桥将于1993年底建成通车。 主体设计单位: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合作设计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城市建设设计院、上海城市建设学院;黄浦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
我国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林元培,他是上海市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以及东海大桥的总设计师。林元培,男,福建莆田人。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学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四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由于他在我国建桥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和突出成就,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荣获1994年度茅以升桥梁大奖。
设计新颖,造型美观。主桥602米跨度成为当时已建成的叠合梁斜拉桥的世界之最。杨浦大桥的建成使中国斜拉桥的设计和施工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把科研、设计、施工紧密地结合起来,完善并发展了建设南浦大桥时建立的成套技术和质量保证体系,整个建设中采取全过程质量监理和政府监督,主桥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100%。并在建设过程中抓好了投资管理,使工程建设费用控制在概算之内。
杨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的第二座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 大桥以其线条流畅、动感强烈的设计造型横跨浦江,成为上海的一个门户特征。
杨浦大桥体现了中国建桥技术在最新桥型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杨浦大桥于1993年10月竣工通车,她与南浦大桥遥相呼应,是内环线高架连接浦东与浦西的过江枢纽,总长为7654米,跨径为602米,主桥长1172米,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
杨浦大桥的设计日通过能力为4.5万辆机动车,离浦江水面为48米,桥下可畅通万吨级以上船舶。
大桥主桥左右侧也建有2米的宽的观光人行道,游客可以从地面搭乘观光电梯到达主桥面,凭桥观赏浦江两岸风光。
杨浦大桥的建成完工,在上海建桥史上创造了新的奇迹。整个杨浦大桥的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创造了一流的水平,这在世界造桥史上是很少见的。它的建成完工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目,受到国际桥梁专家的高度赞扬。
杨浦大桥东与浦东新区的罗山路立交桥相接,西与浦西内环线高架道路相贯通,与南浦大桥一起构成内环线上的两个过江枢纽,对缓解黄浦江越江交通紧张状况和促进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时间:8:30-16:00。
门票:可在浦江两岸的桥头堡,乘电梯登桥观景 ,门票:5元

㈤ 同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名字

尤建新

学 位: 博士(管理学)
导师情况: 博导 研究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研究方向: 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科技发展与管理。专长:质量管理。
情况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
同济大学教授,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专业和科技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入选教育部2004“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教育背景:
1979-1984 同济大学管理工程专业(机械管理专门化)本科,工学学士
1987-1992 同济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工学硕士
1996-1999 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管理学博士
1989-1990 联邦德国欧洲商学院进修国际商务专业
研究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
指导研究生专业领域:管理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科技发展与管理。
兼任职务: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2005)、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兼职关键岗位教授、美国UTA商学院合作教授、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审专家、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和浦东新区建设科技委建设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
专业业绩:
长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基金项目等20多项科研项目;出版的著作有《质量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高级管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质量成本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住宅商品房开发中的CS研究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顾客抱怨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物业管理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企业管理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公共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等20多部;发表的科研论文200多篇。
荣誉称号:
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1首届、1993二届、1995三届)、1994李国豪奖励金青年教师一等奖、1999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1998上海市质量先进工作者、2004宝钢教育奖、2005全国“杰出管理学者奖”、2007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
企业兼职:
上海鼎立科技、上海棱光股份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咨询顾问。

㈥ 黄雨的学术兼职

(1)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委员
(2)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3)IAEG XII Congress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委员
(4)上海市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委员
(5)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 委员
(6)《上海国土资源》编辑委员会 委员
(7)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 会员
(8)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 会员
社会服务
(1)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理事
(2)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副理事长
(3)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同济大学分会理事
(4)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理事长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上海市等科技项目与成果评审
(6)《Soils and Foundation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Natural Hazards》、《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力学》、《振动与冲击》等SCI、EI源刊审稿

㈦ 胡昊的参加学术组织

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CEng、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MICE;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理事;亚洲房地产学会(AsRES)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理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房产经济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设和交通青年人才协会理事;上海市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科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㈧ 黄茂松的简介

兼职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顾问编委、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TC35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计算力学学报》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㈨ 赵祖康的人物经历

赵祖康,字静侯。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城厢镇。赵祖康2岁时,父因病逝世,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自幼就嗜学好问,喜听大人读书声,并朗朗仿诵,好问中国古代的英雄事迹。岳飞、文天祥等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母亲见他好学,5岁就送他去私塾读书,7岁进了新式松江泖秀小学,8岁转崇文小学,以成绩优异跃升华亭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他在校认真刻苦攻读,尤擅长作文,老师称他有文学天才,曾参加全县征文比赛,获得金质奖章。14岁考进江苏省立第三中学,课余喜读革命书刊,在书桌上贴一个纸条:“勤于读书,爱国爱民”以自勉,领悟到读书和国家民族的关系。18岁毕业后,考进了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1921年,转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将“致力工程,为民服务”,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他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曾写了“开边须筑路,救国仗书生”的豪迈诗句。进入南洋大学的第二年,即1919年,全国爆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赵祖康即投身于热火朝天的运动之中,义愤填膺,奔走呼号,主编刊物,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提倡新文化、妇女解放。曾编写话剧“李超群的终身大事”,描述女青年,不应以毕业结婚,养儿育女为终生目的,应当继续学习,谋求妇女的解放。张家惠主演,由此而与张家惠相熟识,后于1924年结为伉俪。五四运动后,他认为救国必须有真才实学,自勉“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废读书”作为座右铭。1922年,以出众的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分校(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 毕业后曾在武汉、梧州,蚌埠各地工作。1930年,由铁道部派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进修道路与排水工程,并在纽约州奥伯奈市州公路处任实习工程师,由此获得了不少实际经验。1932年,学成回国,进入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担任道路股股长,直到1945年。在13年工作生涯中,在中国公路建设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他担任股长时期,只一年光景,就显示出他的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才能和统筹全局的本领。当时的中国公路总长度不过2万余公里,且各省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工程技术缺乏标准;有路面者不多,以致晴通雨阻;桥梁多为木质临时式的,大江大河多用人工摆渡;经费无固定来源,管理缺少规章制度;汽车无统一的牌照,不能过境行驶,技术水平较低,也无培训组织。赵祖康目睹中国公路的落后情况和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立志于有所作为成为他青年时期的目标。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工作机构虽几经改变,自全国经济委员会转到交通部,由道路股扩大到公路处,公路总管理外,直到公路总局。他的职位由股长、副处长、处长到副总局长,但他一贯耿耿于公路事业。为了改变各自分割的局面,他主持省际联络公路的筹建和督修,联络公路由3省到7省,扩大到10省;制定了筑路经费的补助办法;成立了督察区,监督工程用款、工程质量和进度;颁发了统一的工程技术标准;提倡就地取材修筑路面;逐步改善桥渡;统一汽车牌照,建立全国各省市交通互通和公路监理制度;进行交通安全宣传等。赵祖康在主管公路时期,十分重视公路交通人才的培训,成立了各种培训班,选派工程师出国进修实习。他尊重科学,引进先进技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筑路带动试验,试验促进施工”,说到做到。他努力钻研公路选线,提出了精湛的见解。对公路工程学名词的译法和确定,下了很大功夫,十分重视修路与地质的关系。截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公路里程增加了8万余公里,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赵祖康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组织力量赴前方抢修公路,又加紧筹划西北和西南国际补干线公路的修筑,奋不顾身地奔波在蜀道天险之间和黄土高原之上,督导施工,不遗余力。曾因劳累致疾,写下了“久愿风尘殉祖国,宁甘药饵送余生”的诗句。在当时有功反而受谤,他曾被投闲置散,担任交通部顾问之职,此时即努力于编写公路工程规范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到上海担任工务局局长,想以自己的所学为乡梓服务,奈以政治腐败,国穷民凋,难以有所建树,对上海的改造,只得寄希望于纸上的规划。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他曾担任了7天的代理市长,对维持社会的治安,保护人民的财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到了当时陈毅市长的嘉许,并即委派他担任上海人民政府工务局局长。就任之初,上海遭到台风暴雨的袭击,浦东海塘多处决口,市区积潦,损失严重,赵祖康在陈毅市长的率领下,亲赴海塘指挥堵口,终获成功。为了贯彻城市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在棚户区,修治道路,埋设沟管,改善环境条件,又感于上海道路网布局不合理,辟通了天目路和长寿桥,以加强东北和西北工业区的联系,开辟河南南路和西藏北路,打开南北交通。以后曾任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局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现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五届副主席。在学术团体方面:历任中国公路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在政治团体中: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民革名誉主席等职。

㈩ 尤建新的兼任职务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2005)、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兼职关键岗位教授、美国UTA商学院合作教授、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审专家、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和浦东新区建设科技委建设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

与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评审专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